景觀設計師如何抓住特色鄉村建設與城鄉融合的“魂”?
城市園林景觀建設逐漸飽和,讓園林人深感業務正在縮水。未來園林行業將怎樣發展?黨的十九大提出了“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”的重大決策部署,要求形成上下各個方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??磥?,鄉村的廣袤天地大有所為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,園林景觀營造將獲得大展拳腳的機會。
但是,我們也見過太多偽古鎮,游覽過不少千篇一律的商業街。如何抓住鄉村發展與城鄉融合的“魂”?近日,在江蘇南京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景觀博覽會上,“城鄉融合與生態文旅發展的熱點及關鍵”論壇舉辦,探討景觀設計在城鄉融合及生態文旅發展中的作用。
文化·非遺傳承需要良性土壤
提到鄉村振興,建設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內容是關鍵。在許多鄉村中,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突出的亮點,比如四川阿壩州的獨特建筑、湖南湘西的湘繡等。
在特色鄉村的建設中,應該提取利用當地的特色文化符號。這是設計師們的共識。
不過,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張犇在論壇中提到,人們往往忽視了,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特點是極其脆弱。這是景觀設計師在開發利用時,必須非常注意的一點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千百年的積淀而形成,當代的傳承人受一些因素影響,創新能力不強,一旦受到外來文化沖擊,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斷層甚至消失。這就給設計師提出了要求,適度開發,提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。
“更重要的,”張犇說,“要通過對傳承人的引導,通過全社會各領域的反哺,給非遺文化提供足夠的良性自我發展土壤。”
目前,鄉村空心化問題逐漸凸顯。對于傳承人來說,在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的同時,當務之急是提升文化自信。
張犇也提到,在開發與改造過程中,還應警惕由于創新能力不足,而再次陷入同質化的陷阱。
建筑·還原應用場景
文化的傳承,非常依賴自己的土壤。這就涉及到鄉村旅游一個廣為詬病的問題:處處是古鎮步行街。結果是北京的和南京的一樣,南京的和廣州的也一樣。沒有特色,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。
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汪瑞霞以江南水鄉為例,介紹了鄉村振興建設中,如何建設更適合本地文化的鄉村景觀。
江南文化內涵豐富,韓愈曾寫文:當今賦出于天下,江南居十九。經濟中心的地位決定了文化的繁榮,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。
汪瑞霞表示,江南水鄉是自然景觀與人類社會活動的融合,今天對江南水鄉古鎮的建設,絕不僅是自然環境的建設,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文化的深入研究,還原傳統江南歷史文化。
“水鄉的建設不只是小橋流水,依水而居。本地傳統的水利文化、農耕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。這些都應該被充分開發,應用到設計中去。”汪瑞霞說。此外,江南的溫婉嫻熟、剛柔并濟、秀麗雅致等文化特色,都是景觀設計時值得考慮的元素。
創意·開發有特色的文化景觀
并非所有地區都有文化特色,但這并不意味著那里不能被開發。無論是鄉村旅游還是生態文旅,“文化”與“創意”缺一不可。
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、東南大學旅游與景觀所所長鄭德東認為,文化讓創意越嚼越有味,創意則給文化帶來發展必需的“流量”,不至于明珠蒙塵。如何將二者有機融合?他以夜游經濟為例做了講解。
可以使用燈光,進行形態的模仿與敘事。
燈光模仿是一種常見的造景手法,比如通過光與線條的變化模仿晨昏的光線。擬態則分兩種,一是通過符號學的擬態,形成一種很獨特的景觀呈現效果;另一種是根據語義學的擬勢,利用光線組合,打造獨特的夜游氛圍。
鄭德東提出,無論是夜游項目還是文創旅游,除了有創新,還要有趣、有味,更要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屬性。
江西龍虎山花語世界的鄉村田園景觀